《边水往事》在播出10集之后,为何被视为烂剧?主要原因在于其叙事价值观的偏颇
电视剧《边水往事》已更新至第10集,全剧共21集,即将过半。在此前撰写的两篇剧评中,我已从技法层面剖析了该剧质量欠佳的原因,并获得了部分读者的认同,但也遭遇了一些反对声音。常理而言,面对这样一部质量不高的作品,我或许会在初期评价后便选择放弃。然而,《边水往事》的“烂”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特征”,促使我坚持追看至第10集,并欲再次深入探讨其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来谈谈该剧的次要缺陷。早在首篇剧评中,我便指出《边水往事》在叙事技法上存在不足,角色行为动机薄弱,剧情推动力匮乏。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一问题愈发明显。尤其是男主角的角色塑造,其从青涩青年迅速融入黑社会的转变显得极为刻意,缺乏现实逻辑与人物成长的合理性,使得整个故事缺乏说服力。
再者,该剧在故事主线的构建上同样令人失望。即便已播出过半,观众仍难以捕捉到明确的主线脉络,剧情如同流水账般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紧张感和吸引力。剧中涉及的多种元素——如毒品交易、矿井劳作、养牛镇冒险、森林伐木等——虽看似丰富多样,实则缺乏内在联系与逻辑支撑,显得杂乱无章。
更为严重的是,《边水往事》在叙事价值观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该剧以异域黑社会为背景,本应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阴暗面,却反而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去展现丛林法则的残酷与暴力。叙事者非但没有对这一现象表示出应有的批判与反思,反而对男主角在黑社会中的“成长”与“胜利”持有一种洋洋自得的态度,这种叙事态度无疑是对错误价值观的宣扬与美化。
与经典作品如《悲惨世界》相比,《边水往事》在叙事价值观上的差距显而易见。《悲惨世界》虽同样讲述异域故事,但其在叙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性深刻的悲悯与对社会悲剧的反思,而《边水往事》则完全走向了反面。剧中男主角的“闯关”、“升级”之路不仅未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反而让人对其背后的价值观产生质疑与批判。
综上所述,《边水往事》之所以成为一部烂剧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叙事技法的粗糙与剧情的薄弱更主要的是其叙事价值观上的根本性错误。这种错误不仅损害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有必要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批判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反思。